查看原文
其他

拒绝暴力,从我做起

Karen 奴隶社会 2023-09-1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085 篇文章

Photo by Gemma Evans on Unsplash

作者:Karen,一诺老友,努力学习自我成长的两娃妈。

最近支持的一个项目,跟孩子有关。这个项目的其中一项工作,是在社区里建立一个空间,供孩子们画画、做手工。当社区里发生家暴事件的时候,社工会去家暴现场,介入正在发生暴力的家庭,将在场的孩子们从那个窒息的环境里“拔”出来,带到空间里写写画画,喘息一下。


社工们及时、细致的记录,让我了解到,社区孩童生活的环境里暴力是广泛存在的;也让我意识到,这些社区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导和传播,比如最基本的把人当人来对待,比如“暴力”是一条完全不可以碰触的红线。


社区里的一些真实案例:


例 1:念初中的女孩,抑郁,曾自杀过好几次,吃药,不见好转。确诊抑郁之前被父母打得很厉害,母亲至今仍将女孩的情况评价为“叛逆”。


例 2:一对年轻的夫妻,经常打架。每当他们打架时,5 岁的孩子就躲在一旁发抖。夫妻不打架的时候,会打孩子,因为孩子“不听话”、“不好带”。


例 3:女孩很听话,从学校拿回很多奖状,在家里很“自觉懂事”地照顾年幼的弟弟,但是仍然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关爱,年仅 10 岁的女孩认为自己不被关爱是因为“自己太胖了,没有人爱胖女人,我瘦下来就不会这么讨人嫌了。”


例 4:幼儿平常哭闹比较多,负责照看的成年人不把幼儿的哭闹当成是幼儿发出的需求信号,而视之为“娇气”或者“名堂多”,继而无视幼儿的哭喊。一日幼儿因为手被取暖炉烧伤而哭喊,成人照常无视并继续埋头刷手机,等发现时幼儿的手已严重灼伤。


以上每个案例都对应了一种或几种虐待形式。例 1 是 physical abuse(身体虐待);例 2 是 exposure to abuse(目睹暴力)以及 physical abuse;例 3 有 emotional abuse。


我因为不同的原因和机会参加过一些青少年保护培训(youth protection training)。前几年因为救助 Homeless kids 的义工工作,我完成了几课时的线上线下培训。后来因为两个孩子都参加了游泳队训练,作为泳队成员的家长,我必须完成泳队规定的青少年保护课程。


▲ Photo by andremsantana on Pixabay


再后来,因为儿子非常积极热情地参加童子军(Cub Scout)的各项活动,我成了 Scout Leader。童子军的 leader 都是家长义务参与。依照规定,家长必须先完成规定课时的青少年保护培训,通过测试,拿到认证,通过背景调查,才能参与对青少年展开的工作。


虽然这些培训会因为针对性和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但共同点是教公众理解各种虐待(abuse)的定义、了解这些虐待行为和后果、识别施虐者和被虐者的行为特征、如何应对虐待事件以及如何上报这些事件。


这些内容完全不是高深的学术理论,只是把基本的概念和事实教给公众,一遍遍在公共领域传播“认识暴力、识别暴力、拒绝暴力”。个体因为不同机会接触和学习这些概念,认同和实践这些知识之后,才有可能减少社会的暴力氛围,减低自己成为暴力施加者、暴力承受者的几率。


我在整理培训内容时注意到,作为虐待种类中比较常见的“neglect(忽视)”行为,在中文语境里并没有一个合适且广泛传播的概念来对应。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霸凌”这个词已经比较广泛地在公众视野中传播开,有了概念,公众才能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件归类并与之对应,霸凌现象才能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制止霸凌发生的第一步。


而目前“Neglect”还没有进入公共认知和共识的范围,虽然它所代表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但是由于没有被归类和识别,它会不停地发生且不被察觉。开篇的例 4 就是“neglect”的一种体现。


从社工的工作反馈中,我观察到很多成年人并没有将“暴力”设定成一条绝对不可逾越的红线,而是用各种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暴力行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挂在嘴边的“老话”,成为他们放任自己暴力行为并为之辩护的武器,或者轻描淡写的表示“打一下没关系的”、“不打不行”、“没办法”。


“吼叫”则更为常见。家长甚至觉得“我只是对你吼,没有打你,已经很不错了”、“骂几句又不要紧”。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高分贝的恶狠狠的吼叫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会给孩子带来极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极大的压迫感。高分贝的“吼叫”,再加上“羞辱、贬低、辱骂”的言语,造成的伤害后果不亚于直接的肢体暴力。


▲ Image by John Hain from Pixabay


成人常常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不够温和,远达不到虐待的地步。实际上这些成人所以为的“远达不到虐待地步”的行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被认定为 abuse。


医生、学校老师、教练或者其他与青少年活动相关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有被虐待的信号,或者仅仅是怀疑有被虐待的可能,就有责任上报给警察和儿童保护部门,由警察和儿童保护部门进行后续调查。


以下是我根据上文提到青少年保护培训的内容,梳理出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社工们正在想办法,希望将这些观念以最通俗易懂、且能被接受的方式传递给社区的家庭。我们清楚,“知道”离“做到”还有很远的路,知道仅仅是第一步;但“不知道”,就一定“做不到”。


常见的几种虐待(abuse)类型:

  • 身体虐待 Physical Abuse
  • 目睹暴力 Exposure to Violence
  • 情感虐待 Emotional Abuse
  • 疏忽 Neglect
  • 霸凌  Bullying
  • 性虐待 Sexual Abuse


1、身体虐待(Physical Abuse)


身体虐待是指故意对儿童身体实施伤害,造成儿童身体疼痛或者留下印记,包括留下淤青、骨折,或者死亡。施暴行为包括:击打、踢、推搡、摔打、掐脖、扔等


父母或者儿童的其他照顾者,可能会因为以下原因实施身体虐待:1)情绪失控;2)其它虐待行为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些原因都不该成为施虐的借口。


身体虐待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不分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等级。身体虐待有可能从父母传递给儿童,继续下去。


研究表明,年少时受过虐待的儿童,成年后经历以下情况的风险更大:

  • 家庭暴力

  • 犯罪

  • 心理疾病

  • 成瘾(吸毒、酗酒等)

  • 惩罚性育儿习惯

  • 发展迟缓或者行为问题

  • 高压力


▲ Image by cromaconceptovisual from Pixabay


体罚包括:扇耳光、用戒尺/木板打手板、打屁股或者身体其它部位。


如何识别被虐待的小孩

被虐待的儿童会出现很多行为问题,包括:

  • 回避他人(害怕目光接触、不说话、躲避)

  • 害怕被碰触(任何形式的身体碰触)

  • 不敢露出手臂和腿(以遮盖伤痕)


辨别一般受伤和身体虐待

一般的意外受伤很常见。意外受伤和有意被伤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受伤的区域。

一般的意外受伤多见于身体前侧,或用于自我保护的身体部位,如:小腿胫骨、膝盖、手、肘、下颌。

儿童被身体虐待的信号:

受伤区域通常为不容易自我保护的身体区域,例如:后背、臀部、耳朵、口腔内部、生殖器官、大腿内侧、脖子、手臂、腿、腋下,等。

  • 多处受伤,并且伤口处于不同的愈合/受伤阶段。

  • 无非合理解释受伤原因。

  • 没有得到治疗,或者不愿/不敢寻求治疗。

其它信号:

  • 伤口印记呈现出一定规律和纹路(可能为施虐物品的形状或纹路,施虐物品可能是衣架、梳子、鞋、戒尺等)

  • 学校或者课外活动经常请假或缺席(以便让伤口愈合)

  • 总是穿大尺寸衣服遮盖伤口

  • 行走时动作异常

  • 腹部疼痛


被虐待后的行为特征

虐待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症状包括:

  • 害怕大人(如果父母就是施虐者,则儿童极害怕父母)

  • 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

  • 具有攻击性,找茬、发怒

  • 行为发育迟缓,与年龄不符


儿童不报告被虐待的原因:

  • 害怕家长或者照看者(例如亲戚、老师)

  • 不想让家长陷入麻烦的境地

  • 害怕被赶出家门

  • 害怕不被相信

  • 感到羞耻或者内疚

  • 错误的这些虐待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应得的


如何回应孩子向你报告的受虐案件

当孩子向你讲述自己被虐待时,你的回应是极关键的。

请不要:

  • 过度反应或者惊恐

  • 逼迫孩子给出被虐待的细节

  • 承诺不会告诉任何人

  • 羞辱、责怪、忽略孩子的感受

  • 直接与施虐方对质

  • 自行调查

请你:

  • 让孩子感知到你相信他们

  • 让孩子感知到你在乎和关心他们

  • 以平静、支持的态度来应对

  • 告诉孩子这不是他们的错

  • 让孩子知道你想帮助他们


▲ 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2、目睹暴力(Exposure to Violence)


即使没有直接受到身体虐待或者性虐待,目睹暴力事件、肢体暴力冲突的儿童,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儿童的精神压力极其巨大,并有以下危害:

  • 大脑发育
  • 情感发育
  • 认知发育
  • 社交发育
  • 对世界和自我的认定


识别目睹暴力

即使没有直接受到身体虐待,目睹暴力的儿童在行为上仍会表现异常,以下信号用于识别:

  • 极度退怯

  • 非常粘人

  • 攻击性、敌对性和霸凌的行为

  • 极度寻求关注

  • 易怒/经常哭泣

  • 学业落后

  • 逃学

  • 离家出走

  • 无法正常社交

  •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 对加入反社会团体感兴趣

  • 暴力对待其他人

  • 自残,或有自杀倾向


回应目睹暴力

当孩子向你倾诉他们目睹了暴力事件时,你如何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 他们会对“之后会发生什么”感到焦虑、担忧。

  • 他们可能会“袒护”施暴者,或者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引起了施暴者的施暴。

  • 倾听孩子,相信孩子,并让他们知道你很关心他们。

  • 上报这些暴力事件。


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在没有得到帮助的时候,自己往往会以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他们更容易做出不明智的决定,例如沉溺在不良嗜好中(吸毒、酗酒等),沉浸在不良关系中,加入帮派或黑社会组织,自残。


▲ Photo by Timothy Eberly on Unsplash


3、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


情感虐待,有时被称作精神虐待或心理虐待,是指施虐者通过行为或者语言使受害者遭受精神/心理创伤。情感虐待可导致儿童言语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发育迟缓、社交发育迟缓、焦虑、抑郁、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识别情感虐待的五大类别:

  1. 无视
  2. 拒绝
  3. 孤立
  4. 言语恐吓
  5. 利用/腐化(exploitation)


无视

家长几乎不参与孩子的任何活动,也不与孩子互动,从不鼓励孩子,也不肯定孩子。家长对孩子处于无视的状态。

被无视的孩子通常会感觉他们自己:

  • 没有价值

  • 有很多缺陷/缺点

  • 很糟糕

  • 很不重要

  • 很愚蠢

  • 很懒惰


拒绝

拒绝是无视的更进一步。家长明确对孩子表示:

  • 不爱孩子

  • 不想要孩子

  • 孩子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孤立

孤立是指家长不让孩子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准孩子与其他人来往。具体行为包括:

  • 不让孩子参与其他家庭成员吃饭、睡觉,或其他事项

  • 将他们关在衣橱或其它狭小密闭空间长达几小时

  • 将他们关在动物笼子里

  • 不准小孩外出,与其他人来往


▲ Image by Rosy from Pixabay


言语恐吓

  • 言语恐吓是指大人反复使用威胁、嘲笑等方式羞辱孩子,贬损孩子的自尊。言语恐吓还可能包括不停地责骂。

  • 言语恐吓难以察觉,但研究表明,言语恐吓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不亚于身体伤害或侵犯。

  • 言语恐吓包括使用词语或行为让孩子感到恐惧,觉得自己会被伤害甚至被杀死。

  • 言语恐吓也可能包括威胁毁坏或者伤害孩子喜欢的某样东西,例如宠物或者最喜欢的玩具。


利用/腐化

利用或腐化小孩包括让孩子从事非法活动,例如:

  • 贩毒

  • 拐卖人口

  • 卖淫

  • 可能包括任何用孩子来牟利的行为


应对情感虐待

当孩子向你倾诉被情感虐待,或者你发现孩子被情感虐待时,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他们:

  • 向他们示范与其他孩子正确交往的方式

  • 正向引导

  • 对孩子们做的事感兴趣

  • 提供稳定的环境

  • 提供安全、有趣的活动


▲ 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4、疏忽(Neglect)


疏忽是指不向儿童提供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照顾或者其他生存必要物品或条件。


研究表明:

  1. 被疏忽的儿童会出现多种行为问题,包括:反叛、具有攻击性、极度被动、退怯等。
  2. 很多被疏忽的儿童遇到对他们友善的大人时会变得极其依赖、粘人。
  3. 儿童救助机构最常遇到的忽略形式是:不提供食物、医疗需求、教育机会,或者不给儿童任何关注。


儿童被疏忽的例子:

  • 被独自反锁在家

  • 家里没有任何与其年龄相符的教育需求,例如玩具和书

  • 生病、受伤却从未得到医疗救助

  • 看护者不与儿童交谈

  • 为了让儿童保持安静,任由其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

  • 惩罚儿童的某些行为,不准吃饭


对儿童的疏忽包括不提供:

  • 足够的监管

  • 营养

  • 教育资源

  • 情感支持

  • 适当的衣物

  • 卫生

  • 医疗

  • 儿童无法自己提供的其它需求


客观原因造成的疏忽

一些疏忽可能并非故意,而是由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例如:

  • 贫困

  • 居无定所

  • 父母必须同时做多份工作

  • 缺乏必要的教育或知识

  • 居住环境让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条件


故意的疏忽则是指家长或者儿童照看者故意不提供条件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


辨别疏忽案件的信号:

  • 没有合适的衣物(比如寒冷天气仍然穿单薄衣物)

  • 藏匿、囤积食物

  • 没有父母照看

  • 由年长的孩子照看年幼的孩子

  • 向家长或照看者谈及孩子的问题时,对方表现为完全不感兴趣


对疏忽案件的回应:

  • 如果发现疏忽案件的信号,不要忽略它

  • 不要怀疑自己的判断

  • 不要认为除了你,会有别人站出来帮助这个孩子


▲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5、霸凌(Bullying)


霸凌是指成人、青少年或者团体对他人实施的违背此人意愿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常为反复和持续的行为。


霸凌对实施霸凌和被霸凌的双方都会有长远影响。霸凌常发生在同学、家庭成员间,并对整个社区、学校和社会的安全形成不良影响。


实施霸凌和被霸凌双方间常有明显的权力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能来源于:

  • 社会等级
  • 年龄
  • 身型
  • 团体中领导位置
  • 优越感


霸凌形式多样,一般可以分成三类:

  1. 口头霸凌
  2. 社交霸凌
  3. 身体霸凌


口头霸凌包括:

  • 调笑

  • 取外号

  • 性方面的嘲笑或评论

  • 嘲讽

  • 威胁


社交霸凌

是指伤害人的声誉、社交关系,传播谣言,孤立人的行为。可能发生在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团体间,还可能发生在网络上。具体包括:

  • 故意孤立某人

  • 告诉其他人不要跟某人做朋友

  • 散播关于某人的谣言

  • 公开羞辱某人


身体霸凌:

  • 打/踢

  • 吐口水

  • 绊倒/推到

  • 拿走或者损坏某人的物品

  • 恐吓(如用手势做威胁)


▲ Image by Htc Erl from Pixabay


霸凌不只是面对面的时候才发生,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面对面、网络、群体里。


网络霸凌

是社交霸凌的一种,施暴者会使用:

  • 网络

  • 短消息

  • 或者其它社交媒体

  • 网络霸凌行为包括:

  • 发送侮辱性或敌对性的短消息或留言

  • 在网络上捏造发文以羞辱、威胁或胁迫他人


霸凌行为会留下深远影响:

  • 出现其它健康问题(抑郁、焦虑、进食障碍、失眠等,对其他学校或家庭活动不再感兴趣)

  • 学业受影响(学习成绩下降、逃学、退学)

  • 产生报复性的暴力行为

  • 自残或自杀


霸凌发生的时候,是有很多信号的,注意这些信号是阻止霸凌进一步发生的第一步。


这些信号包括:

  • 身上有无法解释的伤痕和印记

  • 个人物品总是遗失或被损害

  • 经常出现头疼和肚子疼

  • 进食习惯发生改变(突然暴饮暴食,或者完全没有胃口,进食紊乱)


被霸凌的孩童行为特征:

  • 自尊心下降,总是自责

  • 被调笑或者推搡时不进行防卫

  • 自残行为

  • 离家出走

  • 看到某些人或者某个人显示出明显的紧张或害怕

  • 不明原因的愤怒增加了

  • 搜寻、持有或者藏匿武器

  • 留级

  • 不愿意参加活动

  • 突然没有朋友了


▲ Image by rebbeccadevitt0 from Pixabay


被霸凌的孩童通常保持沉默,不愿意谈论被霸凌的事情,所以发现这些行为异常的信号并与这些孩童交流是很重要的。


实施霸凌的孩童行为特点:

  • 经常卷入言语冲突和肢体冲突

  • 有朋友霸凌别人

  • 经常有来路不明的钱和物品

  • 越来越具有攻击性

  • 总将问题怪罪于别人

  • 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 痴迷于自己的“受欢迎”程度

由于以下因素,一些孩童更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 性别取向

  • 种族/语言(户籍、方言)

  • 宗教信仰

  • 智力水平(过高,或者过低)

  • 身体状况(残疾、肥胖、长相、得病)


应对霸凌:

  • 给孩子建立良好的没有霸凌的环境,告诉他们霸凌是错误的,不应该的。

  • 让孩子们互相守望,当自己同伴被霸凌时,要站出来,而不是成为旁观者或者加入霸凌群体。

  • 当自己看到霸凌事件发生时,组织它,并报告这件事。

你对霸凌的回应也至关重要。

请不要:

  • 用“受害者”或者“霸凌”这个标签

  • 不要以为霸凌事件会自己结束,不需要参与和纠正

  • 不要让目击者公开描述霸凌事件

请你:

  • 保持冷静的态度

  • 阻止正在发生的霸凌行为

  • 将当事人分离开

  • 保证每个人都是安全的

  • 提供必要的医疗帮助(生理和心理的)

  • 告知项目负责人

  • 确认目击者,并非公开地询问事件


被霸凌的孩童通常不上报事件,因为:

  • 害怕别人不相信自己

  • 害怕自己被视为软弱和无能

  • 害怕被责骂

  • 害怕自己、家人或朋友会遭受报复


▲ Image by Cdd20 from Pixabay


6、性虐待(Sexual Abuse)


性虐待是指孩童参与性行为。


虽然通常是指身体接触产生的性行为,但也包括让孩子曝光于性行为相关的材料或活动中(例如观看)


专家和健康研究机构认为孩童性虐待危害公共安全。但性虐待案将通常不被上报,不为人知。


在孩童年满 18 岁之前,每 4 个女孩中有 1 个被性侵犯过,每 6 个男孩中有 1 个被性侵犯过。


性虐待施暴者通常是孩童或者父母的熟人。虽然大多数施虐者为成人,但有 1/3 的施虐者为其他青少年。


性虐待的种类

最常见的性虐待形式为“大人 — 孩童”的虐待形式。

  • 施暴者常为父母、继父母,或者家庭里的其他成年成员。

  • 施暴者也可以为邻居、教练、老师等。

  • 施暴者利用了自己的权威,和孩童对他们的信任,进行性虐待行为。

当性虐待者为其他青少年时:

  • 通常是家庭里的其他年长的孩童,如哥哥姐姐、表亲,或朋友家的年长的青少年。

  • 施暴青少年通常为年长 5 岁左右,也可能是同年龄。

  • 性虐待行为通常发生在过夜活动中,例如露营,或者在朋友家留宿,尤其是当这些活动没有大人监管时。

  • 青少年间的性虐待通常以“游戏”的形式开始,一开始为正常游戏,后慢慢升级为性侵犯性虐待。

  • 通常会用色情材料引诱继而控制其他孩童。


减少性虐待行为发生的可能:

  • 成人应该特别留意孩童在外留宿的活动,密切关注高风险区域(例如厕所、更衣室、澡堂等)

  • 外出露营时,共用同一帐篷的孩童年龄间隔不要超过两岁以上。

  • 不论何种活动,不允许参与人员喝酒、抽烟等。

  • 让孩子们自己也相互照看和留意,发现自己的同伴有遭遇侵犯时及时告诉/上报给信赖的成人。


当发现“孩童 — 孩童”的性侵害时(这里介绍的是美国的法律要求,请根据国内情况做调整)

  1. 必须马上阻止性侵犯的行为,并向活动/项目组织者报告此侵害事件
  2. 所有违法行为必须报警
  3. 任何不当行为实施者必须马上被开除出此项目/活动,并通知家长


识别性虐待

  • 施虐者很聪明,通常会事先研究孩童去的机构或者活动,同时钻研这些组织或者活动的漏洞,以便更容易接近孩童。

  • 有时施虐者会隐藏在为孩童服务的项目中,并且从外表无法识别他们。

  • 施虐者的行为却是有迹可循的,应该注意这些信号。


性虐待者的操控行为:

  • 有意成为家庭或孩子的朋友

  • 使自己能随意进入该家庭

  • 用各种物品操控小孩(玩具、零食等)

  • 逐步侵犯孩童(从拍写真照开始,慢慢使之暴露于色情材料中)

  • 逐步升级触摸行为(拥抱、抚摸背部、脖子、腰到隐私部位)

  • 寻找让孩童脱掉衣服、洗澡的机会

  • 让孩童玩性爱主题的游戏

  • 用自己的权威身份(老师、教练等)操控孩童

  • 利用、操控孩童渴求关爱、注意力的需求


对以下行为加以注意:

  • 对某个小孩的关爱远超过正常父母给孩子的关爱;
  • 总是寻找单独与孩童长时间相处的机会。


应对性虐待时间:

当孩童跟你讲述自己被性侵犯时,你的反应很关键也很重要。

请不要:

  • 过度反应或表现出焦虑

  • 逼迫孩童给出更多细节

  • 向孩童保证你不会告诉任何人

  • 羞辱、责怪或者轻蔑孩童的感受

  • 直接找施虐者对峙

  • 自行调查此虐待事件

请你:

  • 让孩子感受到你相信他们说的话

  • 让孩子感受到你关心在乎他们

  • 用冷静且支持的态度来回应

  • 告诉孩子这不是她(他)的错

  • 告诉孩子你愿意帮助他们

-  END  -

推荐阅读

家暴、霸凌、抑郁,这一代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痛苦、也更深刻……


北京这两位教师的行为,是对儿童的犯罪


在看不到的校园生活中,孩子都经历了什么?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nlsh88@163.com)。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